">
華裔青年志愿者在盧浮宮展示漢服。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觀眾在博覽會現場體驗中國龍工藝品制作。
當法國盧浮宮遇上中國文化生活,會碰撞出怎樣的奇妙火花?
近日,首屆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博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辦,為法國觀眾帶來剪紙、書法、繪畫等中華文化體驗項目,近距離展示中國茶藝、中醫、武術文化,吸引當地觀眾前來互動體驗。在博覽會上,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拉近了中法民眾的距離,活躍的華裔青年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中的新生力量。
打造跨國文化聚會
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卡魯塞爾廳的入口,一群身著漢服、盛裝出行的華裔青年吸引著往來游客的目光。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漢服游”,成為盧浮宮卡魯塞爾廳前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近日由華二代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博覽會上,兒童漢服時裝秀、中國傳統工藝手工坊、中國茶藝體驗、中國古代婚禮儀式展示、中華傳統武術表演等豐富的中華文化體驗活動,吸引許多當地民眾前來參與。裸眼3D藝術裝置等中國科技企業帶來的特色項目,也吸引觀眾駐足體驗。活動現場,海南、云南等中國熱門旅游地的風采展示,也為法國民眾了解多彩中國提供了一個窗口。
作為由僑界新生代主要策劃、籌辦的一場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博覽會呈現出僑界新生代群體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中西結合的現代策展理念。來自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多國華裔青年齊聚盧浮宮卡魯塞爾廳,作為志愿者參與博覽會的臺前幕后工作,不僅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創意體驗活動,而且為觀眾提供法語、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多語種的現場服務,更好地向歐洲多國游客傳播中華文化。
“這次博覽會歷經近15個月的籌備工作,聯合多國華裔青年和僑界社團力量,策劃了許多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互動活動,同時邀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科技企業參與,希望能打造一場符合歐洲觀眾口味的現代化、高水平的跨國文化聚會。”華二代協會會長詹勝潔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這次為期3天的博覽會,展覽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得到了巴黎市政府的官方推薦,吸引了8000余名現場觀眾,海外線上直播觀看人數超過3.5萬人。
“許多華裔青年不僅前來參加活動,還自發地在社交平臺推薦這次博覽會,現場的當地游客也都玩得很開心。能讓更多華裔青年參與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讓歐洲朋友更真切地感受現在的中國人如何傳承發揚中華文化,我們舉辦活動的初心就實現了。”詹勝潔說。
00后華裔青年表現亮眼
“首屆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展覽在巴黎盧浮宮舉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武術表演,還有其他中國文化展示哦!”博覽會期間,方樂芳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進行武術表演的圖文,搭配著“歡呼”“禮花”的表情包和中國、法國的國旗。作為從小練習武術、屢獲國際武術界獎項的法國華裔青年,方樂芳樂于用這種方式,向更多法國民眾展示武術剛柔并濟的魅力。
在活動中,00后華裔青年的身影尤為亮眼。法國華裔青年陳琢剛剛結束大學考試,第二天就投入博覽會的志愿者工作。在博覽會現場,她主要負責為現場觀眾介紹、演示剪紙和中國龍玩具制作過程。在和觀眾的密切交流中,她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文化認同感。
“現場我幾乎沒有時間拿出手機來,很多法國小朋友對這些項目很感興趣,教小朋友們了解中華文化非常有趣。我在巴黎出生長大,好像很擅長和孩子們打交道。”陳琢笑著說,“在互動活動中,我能夠自然流暢地和法國觀眾交流,給他們介紹這些互動活動背后的文化含義。這也讓我感受到,自己作為華裔青年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天然優勢。”
“有一個法國阿姨連續兩天都到展覽現場,和我們熱情地用中文交流,她跟我們說,她不僅堅持學習中文,還參加了和中華文化相關的當地社團,看中國相關的書。”陳琢說,“盡管她的中文不是特別流利,但是我們非常愿意和她慢慢地用中文交流,聽到她與中國的故事,我感到非常驚喜:原來我們身邊就有這么熱愛中華文化的法國人。”
西班牙華僑青年鄭雅欣專程飛到巴黎參加這次博覽會。活動期間,她熱心地在社交網絡上頻頻發帖,吸引更多歐洲朋友前來觀展。
“我從小在西班牙長大,和現場觀眾溝通時我說英文,和華人溝通主要用中文,但是我沒有想到,西班牙語也能派上用場。”鄭雅欣興奮地分享她在博覽會上做志愿者的經歷,“在寫福字的體驗區,我遇見一對夫婦帶著兒子,他們說著西班牙語,問我什么是‘福’。我和他們聊起來,發現他們來自厄瓜多爾,在法國旅游的途中碰巧遇到這次展覽。”鄭雅欣非常詳細地給他們介紹了福字在中華文化中代表的祝福含義,教他們一筆一畫地寫福字,和他們合影留念,也因為語言的親近和他們熱聊起來。
“他們對中國書法非常感興趣,連續兩天來展覽現場體驗,寫了好幾張福字,有一張掛在展覽現場的展示墻上,一張自己帶回家收藏。”鄭雅欣說,“這大概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它能夠跨越語言障礙,將不同地域的人們緊密連接在一起。”
傳承中華文化的新生力量
博覽會上,僑界新生代不僅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也通過參與活動夯實著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現場有人講解中國傳統婚俗、漢服、武術、中醫等我們日常生活不經常接觸的中華文化知識。我每年都會回到中國探親,也在展覽中加深了對祖籍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陳琢說,更讓她驚喜的是,她在現場交到不少新朋友。“現場的志愿者很多是和我同齡的華裔青年,大家因為參加這次博覽會認識彼此。相信我們之后也能一起玩,成為好朋友。”
“這次展覽讓法國觀眾切身感受到中國人豐富的文化生活,感知中法文化交流的溫度,也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激發創新靈感。”鄭雅欣說,“作為僑界新生代,我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為其他國家的朋友介紹中華文化,感受到他們對中華文化發自內心的喜愛,文化認同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僑界新生代自帶能量。”
作為在法國長大、工作、生活多年的華僑,詹勝潔對華二代對中華文化的獨特認同感深有體會。“對于常年生活在海外的華裔新生代來說,加深中華文化認同感,更像一種‘積水成川’的過程。就像活動中,華裔青年志愿者穿上漢服,一起在盧浮宮里‘出游’,他們在這種集體活動中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一點一滴的感受和認同,最終會積累成一股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的持久力量。”詹勝潔說,“華二代協會就是想為華裔青年打造這樣的平臺,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感受中華文化的活力,也更自信地向海外朋友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博覽會剛落下帷幕,華二代協會已開始奔赴下一次文化聚會。“我們正在籌備2025年中秋節的中華文化體驗活動,希望能繼續為法國朋友提供一場中華文化‘流動的盛宴’。”詹勝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