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主編輿情分析師 盧霜
當前,打工人用AI做PPT,自媒體博主用AI生成圖文視頻,大學生畢業論文用AI代寫逼得部分高校發“AI禁令”……AI已逐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AI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帶偏政策解讀、誤導輿論認知的風險。
一方面,AI問答生成的結果有誤。當前,豆包、文心一言等AI智能問答應用日益廣泛。部分搜索平臺更是將相關AI問答功能嵌入其中,在搜索結果的首條進行展示。但有時AI問答給出的答案援引的資料來源為未經證實的自媒體信息,或者引用的信息時效性存在問題,還有可能其結果是選取了多篇信息中出現的時間、地點等核心元素拼接組合而成,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最終帶偏輿論認知。
如近日,寧波晚報報道稱,一位退休職工反映,她在“豆包”平臺詢問關于寧波公交免費政策時,得到“自2025年1月1日起,65歲以上老年人可以在寧波免費乘坐公交車”的回答。但據了解,去年底,寧波市民卡服務中心發布的通知明確“高齡老人免費乘車卡的辦理對象為年滿70周歲的老年人”。因此,這條所謂“自2025年1月1日起,將免費乘車年齡降低至65歲”的消息完全失實。溯源發現,“豆包”的信息源為13篇資料,其中一篇引用一名抖音用戶在視頻中提及的內容,但該視頻并沒有提到該政策的實施區域,因而出現了多篇信息拼接后,生成了“寧波65歲免費乘坐公交”的回答。
在社交平臺上,也有網民反映,其在搜索關于某地一景區的門票政策時,得出本地人游覽可以免費的回答,但經當地文旅部門確認,相關政策實際是多年前實施,如今早已失效。可想而知,若普通網民無法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可能會滋生門票政策差異化質疑,或者本地群眾誤讀前去導致撲空。
另一方面,AI技術可以讓假新聞以假亂真。AI技術讓普通人也能輕松跨越新聞內容生產的專業門檻,生成一篇新聞格式規范、新聞要素齊全、邏輯嚴謹的報道,且AI善于根據輸入的不同需求運用貼合得當的語氣措辭,讓“假新聞”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以往,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尚能根據行文表達發現造假的蛛絲馬跡,但AI顯然抹平了造假的痕跡。
早在2023年2月16日,一則“杭州市政府3月1號取消機動車依尾號限行”的“新聞稿”在網上瘋傳。澎湃新聞次日從杭州警方證實,該消息不實。溯源發現,該“新聞”的炮制源自本地業主群的一個“玩笑”。據浙江之聲報道,2月16日下午,杭州某小區業主群討論ChatGPT,一位業主開玩笑說嘗試用它寫篇杭州取消限行的新聞稿,隨后在群里直播了使用ChatGPT的寫作過程,還把文章發在群里。其他業主不明就里,截圖轉發,導致錯誤信息傳播。正是因為網友用AI技術生成的“假新聞”行文嚴謹、語氣措辭得當,也基本符合官方通報的格式,導致了錯誤信息大規模傳播。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平臺的AI產品其算法和生成邏輯不一樣,影響了具體結果的呈現,可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在不同的平臺得出不一樣的答案,這無疑容易誤導群眾生產生活,甚至影響官方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如寧波晚報報道,針對“寧波公交年滿65歲優惠政策”這一問題,“豆包”“文心一言”“kimi”等人工智能軟件,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其中兩個都是錯誤的,只有一個回答是正確的。而溯源發現,豆包錯誤的原因是多篇信息張冠李戴,文心一言則源于其結果是從某個“百家號”文章中提取總結而來。“百家號”與文心一言均同屬百度旗下,由此可見,平臺算法可能存在一定傾向性,而這也是呈現結果有誤的因素之一。
要避免AI針對政策信息生成似是而非的結果,需要平臺針對性做好算法優化,把優先呈現權威信源當成重要權重。同時,監管部門針對存在的政策帶偏風險也應未雨綢繆,強化監管的同時,也要協同媒體做好宣傳科普,助力公眾提升數字素養和獲取優質信息的能力。
專題:東湖觀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