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月26日電(記者 張奧林)當地時間1月26日,本是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南部撤軍的最后期限,但以軍并未按計劃撤離。自2024年10月爆發的黎以沖突,至今仍懸而未決,戰爭的陰影仍籠罩著這片土地。
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當地時間1月24日發表聲明稱,以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由于黎以停火協議沒有得到完全執行,以色列軍隊將不會依照協議在60天期限內完成從黎巴嫩南部的撤軍”。
這場讓超百萬人失去家園的沖突,已經給當地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創傷。當下的局勢,讓此前達成的停火協議“像紙一樣脆弱”,隨時可能被撕破。
約2萬人死傷超百萬人流離失所
這場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沖突,爆發于2024年10月,成為自2006年以來雙方最激烈的一次對抗。但沖突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加沙沖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組織(哈馬斯)大打出手之后,沖突迅速從加沙地帶外溢至黎巴嫩、敘利亞、也門等周邊多國,作為“抵抗陣線”的重要一員,黎真主黨自那時起便與以色列軍隊交上了火,以策應哈馬斯。
經過一年對哈馬斯的打擊,以色列終于“空出手”之后,在2024年9月將槍口轉向了黎真主黨,發動了代號“北方之箭”的行動,對真主黨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在空軍的配合下,陸軍越過邊境,占領了黎巴嫩南部多個重要據點。
以色列試圖通過軍事行動消滅黎真主黨,但遭到頑強抵抗,黎真主黨還對以色列本土發動導彈和火箭彈襲擊。但在以色列加大軍事打擊力度后,戰場態勢急劇轉變,黎真主黨時任領導人納斯魯拉等多名高層人物被打死,元氣大傷。
據黎巴嫩衛生部門2024年12月的統計,本輪沖突已造成黎巴嫩4047人死亡、16638人受傷,超過120萬人流離失所,引發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
脆弱的停火協議久戰之地,硝煙難散
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以色列與黎真主黨于2024年11月27日達成停火協議。協議規定,以色列需在60天內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同時黎真主黨武裝同步從黎南部撤出。
不過有分析指出,這一停火協議“甚至比紙還脆弱”。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指出,停火協議的達成更多是出于國際壓力,而非雙方真正愿意放棄敵對狀態。
此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停火是為了收攏兵力應對伊朗威脅、重整以軍部隊以及孤立加沙的哈馬斯。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分析指出,以色列內部對撤軍的分歧,實際上一直存在。
自停火協議生效以來,黎巴嫩方面指出以色列已超百次違反協議,持續轟炸黎巴嫩南部,同時,以色列也多次指責真主黨違反協議,并稱黎真主黨在黎南部的軍事存在和重建活動可能影響其撤軍計劃。
此外,黎巴嫩政府軍能否有效接管真主黨撤離后的地區,也是落實協議的關鍵之一。
拜登的“政治遺產”特朗普還會執行嗎?
《紐約時報》分析稱,這場沖突不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背后各方勢力博弈的體現,而停火協議的達成,與美國政局更替密切相關。
BBC分析指出,拜登和特朗普都對以色列施加了壓力,成為促成停火的重要外部因素。
分析稱,拜登政府在2024年11月加速推進黎以停火,隨后在2025年1月15日加沙實現停火后與特朗普“搶功”,實際上是想在卸任前留下外交遺產。
另一邊,特朗普為了在上任前顯示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力,也在這兩次停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盡管停火協議為中東局勢帶來一絲緩和,但有分析認為,目前特朗普已經上臺,作為拜登任內“政治遺產”的黎以停火協議能否被特朗普繼續貫徹執行,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以色列與真主黨之間的敵對關系并未消除,地區沖突的根源依然存在。
加之黎巴嫩南部被真主黨經營多年,黎政府軍在當地幾乎沒有根基,也讓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顯得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