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題:記者手記:跨越重洋,我和他們一起過年
新華社記者袁睿
除夕夜的鐘聲即將敲響,一條信息躍然手機屏上——“Happy New Year!(新年快樂!)”。在一連串熟悉的中文祝福中,這行英文顯得尤為醒目。
我望著發信人“肯尼”的備注,思緒瞬間回到了去年九月的貴州苗寨,恍惚間又看見那個金發碧眼的美國少年——他小心翼翼地捧著自己親手制作的苗族蠟染作品,臉上寫滿了興奮。
肯尼,美國華盛頓州的高中生,是“5年5萬”之“青春同行”訪華代表團師生的一員。熱情開朗的他,仿佛自帶文化解碼器——在貴州村寨的籃球場,他走進人群中央,高歌一曲,歌聲回蕩山間;在成都,他與當地學生聊得火熱,從川菜到電競,話題無所不包;在北京,他追著我詢問:“北京最地道的美食是什么?”
如今,這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男孩,隔著太平洋問我:“你們在春節都做些什么?”
“看春晚。”我隨手翻轉手機,將電視屏幕上的歌舞表演拍給他。
“真有意思!都有什么節目?我也能看到嗎?”
“有小品、魔術、武術表演,還有傳統戲曲……”
“我過幾天要去朋友的春節派對,你說會有什么活動呢?”
看著屏幕那頭的好奇發問,我開始為他預測一場典型的春節聚會:有熱騰騰的餃子或者湯圓,有壓歲錢紅包,有此起彼伏的祝酒聲,或許還有一場點亮夜空的煙花表演……
光是想象遠遠不夠,我決定帶他“云過年”。正月初一,廟會人頭攢動;正月初二,電影院里熱鬧非凡;正月初三,走親訪友收紅包;正月初四,親戚們圍坐一堂,推杯換盞;正月初五,一家人吃著“破五餃子”,辭舊迎新……
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伴隨著信息的發送,太平洋彼岸的肯尼仿佛置身其中。由于時差,夜里我入睡時,他正沉浸在春節派對的喧鬧中;等我醒來,他已分享完一場屬于自己的“中國年”。
正月初六,上午。
肯尼的消息一連發了好幾條,洋溢著興奮:“我們一起唱歌、跳舞,很多表演都有中國元素”“我吃了中國菜,但味道沒有在中國吃的那么正宗”“這里的春節和中國的可能不太一樣,但很有趣”“我玩得太開心,居然忘了拍照”……
這個去年第一次踏足中國的美國少年,如今在自己的國家,體驗了獨具韻味的中國春節。他不是一個置身事外的觀察者,而是文化交流的親身參與者。
春節,不僅僅是中國年,也在世界文化版圖上留下深刻印記。做外事記者的第一年,我收到的春節祝福如此多元——采訪時認識的駐華使館工作人員早早發來拜年信息;在瀾湄國家青年企業家論壇采訪的緬甸嘉賓特意發來新年賀詞;在海南消博會相識的意大利珠寶商用中文祝福道:“蛇年大吉!”……
這個年,變大了。
十年前,我也是名高中生,去荷蘭交換時,我們還沒有太多共同的“中國話題”。而如今,短短一年里,我跟隨兩批美國青少年探訪中國多地,驚喜地發現他們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在故宮,來自華盛頓州的安娜主動和我聊起《三體》;在長城,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科頓從背包里掏出一本隨身攜帶的中文書;在上海,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即將攻讀計算機專業的美國學生為有機會參觀中國互聯網公司而興奮不已……中國,已經更多走進各國年輕一代的視野。
年夜飯上,我向爺爺講述這一年采訪中“文化碰撞”的經歷,分享來自五湖四海的“拜年短信”。他說:“這可真是個新鮮年!”
一次次按下“發送”,祝福跨越時區,抵達晨曦或夜幕,也超越文化差異,激蕩共鳴的頻率。這是中國年的新維度,更是文明互鑒的新交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