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國正
廣東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攜手港澳扎實推進大灣區建設,牽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緊扣“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引領廣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灣區經濟,擴大雙向開放,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浉郯拇鬄硡^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v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進一步筑牢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引領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制度型開放,為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示范樣板。
大灣區擁有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實基礎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近6年來,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成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窗口、連接世界經濟往來的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區域比較優勢和堅實基礎。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肩負著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使命。香港、澳門作為對外開放的“超級聯系人”,在國際投資、金融、航運、貿易等對外交流合作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在長期融合發展過程中,已經率先進行了大量“內外軟硬”聯通機制建設與平臺創新,前瞻性布局了香港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廣州跨境金融創新中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等對外開放合作項目,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開放平臺、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基本形成。這些基礎條件為粵港澳大灣區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顯著優勢和內生動力。
強強聯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錨定打造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目標,以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為先導,強強聯手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著力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浉郯娜貐f同發展有必要在單點式、漸進式創新基礎上,進一步邁向戰略式、集成式、全方位布局,為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堅實載體。
一方面,以更高標準的國際規則賦能內部融合?;诨浉郯拇鬄硡^“一國兩制三法域三個獨立關稅區”的特殊性,更要注重規范化銜接和高標準對接,共同向更適用、更高水平、更國際化的規則對接,將大灣區同一領域最優的規則體系作為對接的基礎或標準,進行整體修訂和優化,加快形成粵港澳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
另一方面,擴大面向世界的全方位互聯互通。錨定打造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目標,以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為先導,打通大灣區各類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加強區域治理、公共服務等高度關聯領域的規則機制“軟聯通”,以及促進粵港澳三地居民“心聯通”,實現大灣區物質層面、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的全方位融合,強強聯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進一步提升開拓國際市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整體勢能。
以制度型開放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制度型開放是適應新形勢、把握新趨勢的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才能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的獨特優勢,是國內與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對接與轉換之地,也是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創新的“試驗田”“輻射源”,在開放什么、如何開放等方面具有率先探路的廣闊空間。大灣區要緊扣“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制度型開放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投資、貿易、金融等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自身開放型制度建設增強對國際規則的接軌能力??山Y合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中探索出的“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河套規劃”,以及金融開放、國際人才驛站等制度創新經驗,通過“因區因城施策”“既準入又準營”“一站式服務”等更深層次的制度型開放策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拓展國際市場布局與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大灣區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范式。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GD23ZD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