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作為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擁有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傳統印象中,新疆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態脆弱。然而,過去三年里,新疆的糧食種植面積卻累計增加了882.5萬畝,占全國增量的34.8%;糧食產量累計增加量更是超百億斤,占全國增量的25.1%,成為全國糧食產能增量最多的省區。
“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問題念茲在茲,心懷牽掛。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近年來,自治區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新疆農業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遙遠的祖國西北角正在崛起一座“西部糧倉”。
萬頃良田屯邊疆
一場寒潮襲來,天山南北千里皆白。廣袤的麥田也披上了銀裝,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2024年,新疆糧食總產466億斤,位居全國第十三位,糧食單產524.8公斤/畝,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0公斤,位居全國第一;糧食種植面積較上年增加202.9萬畝,占全國增量的38.6%,增量居全國第一。
“2025年新疆力爭糧食產量再增加10億斤。”2025年1月召開的新疆兩會上,新疆農業部門再次提出糧食生產新目標。
新疆糧食持續高產豐收的底氣從何而來?答案來自一望無際的原野上。
新疆土地遼闊,耕地面積約1.06億畝,在全國排名第五位,人均耕地面積超過4畝,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里擁有充足的光照時間、較大的晝夜溫差等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以玉米生產為例,由于新疆光照充足、氣候干燥,部分地區玉米株數可以達到8500株,產量潛力巨大。“在新疆投資建設一畝高標準農田,其產量相當于其他省份的兩畝。”新疆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晶說。
管好用好水資源。在依靠灌溉發展農業的綠洲地區,“水”是農田的命脈,有水就有地,有水就有糧。為把有限的水資源管好、用好,新疆2023年便成立了自治區黨委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從全區層面統籌分配利用水資源。
2024年新疆繼續加大水資源科學高效調度,堅持節水、蓄水、調水、增水統籌發力,科學優化配置水資源,累計農業供水560.08億立方米,較上年多供3.12億立方米,不少缺水休耕地得到復耕復種。
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發力。近年來新疆耕地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過去的“低產田”“細碎田”變成了如今的“噸糧田”“滴灌田”。2024年新疆新改建高標準農田434萬畝,已累計建成5989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72.8%。田間高效節水和水肥一體化面積728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9%以上,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筑牢“壓艙石”,種好每塊田。新疆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逐級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實施最嚴格的實績考核,形成五級黨政抓糧食生產的工作格局,確保有限的耕地多種糧,種好糧。同時,拿出“真金白銀”保障糧食任務落實。202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籌資金214.3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植補貼、農機具購置、良種培育、產業發展等,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動種糧積極性。
良田展新姿,邊疆倉廩實。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當地百萬畝玉米高產創建基地畝均產量達到1164.7公斤,實現了百萬畝噸糧田建設達到噸糧水平。在阿勒泰地區,2024年小麥平均單產412公斤,比2023年小麥平均單產提高31公斤,地區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一張張糧食成績單,滿是沉甸甸的豐收碩果。“‘中國碗’里的‘新疆糧’正越來越多!”新疆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謝映周說。
智慧科技“種”農田
北疆喜報!在伊犁,2024年小麥百畝、千畝、萬畝單產分別創造795.8公斤、756.2公斤、720.4公斤的全國大面積高產紀錄。
“在作物最需要水肥的時候進行精準施肥,作物產量還會有明顯提升。”李晶告訴記者,伊犁州玉米畝均產量大幅提升,除了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密植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普及功不可沒。“在應用一系列高水平種植技術后,新疆部分地區農作物仍有大幅增產的空間。”李晶說。
近年來,新疆通過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干播濕出等先進技術以及智慧農業等先進模式,持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使農戶從依靠經驗種地逐步邁向科學高效種地。
走進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的數字農業控制中心,一張大屏動態展示著1.2萬畝示范農田的生產全貌,種植作物情況、病蟲害風險、設備運行情況等信息,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通過布設在田間地頭的智能水肥一體機、電動球閥等各類智能設備,農忙時節我們可以編織起一張看不見的‘數據網’,借助數據監測,地里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少人化作業。”瑪納斯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呂曉慶說。
從流汗“望天收”到省力“穩豐收”,智慧農技應用是關鍵。
“現在種地多省事,只需打開手機輕輕一點,就能知道哪塊地需要施肥打藥,哪塊地需要澆水灌溉,省時省力省成本。”奇臺農場職工閆軍說。
奇臺農場素有“兵團糧倉”之稱,是新疆糧食生產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農業生產盡顯“科技范兒”。由新疆農業企業和相關科研團隊選育的冬小麥品種“新糧169”,在奇臺農場取得了連續兩年畝產突破800公斤的佳績。企業科研負責人藺懷龍介紹,“新糧169”突破了育種高產不優質、優質難高產的瓶頸限制,成功實現了既能“多打糧”又能“打好糧”,“我們的新品種配套使用干播濕出、適期播種、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一噴三防等新農業綜合技術是取得高產優質的關鍵。”
通過優化品種布局、科學栽培管理、集成應用新技術,奇臺農場已連續多年蟬聯新疆冬小麥單產紀錄,為當地形成農業產業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廣新科技,告別“老把式”。為指導新疆各地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新疆已發布多個農作物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方案,實現了天山南北農戶“共念一本科技經”。同時各地集成推廣合理密植、精準水肥調控、免耕復播等關鍵技術,全面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創建、萬畝示范”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高質量增產動能強勁。
高產示范創建、智慧農業試點、探索現代設施農業……如今,行走在天山南北的廣闊田野中,經常能看見太陽能板、傳感器、智能電動閥、飛防植保無人機等新興農業裝備設備,新疆各地技術集成示范應用推廣范圍不斷擴大。
智慧科技“種”進農田,重塑新疆農業的未來。新疆農業部門介紹,2025年,新疆將持續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拓展供水模式,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制種能力和質量水平,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研發推廣,發展智慧農業,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守護舌尖上的“新疆品質”
地處祖國西北,嚴寒漫長的冬季讓新疆農產品極少受到病蟲害困擾,糧食品質位列全國前列。2024年新疆小麥食品安全指標合格率100%,一等小麥占比達96%,小麥平均容重815g/L,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當前,我國許多地區的糧食消費需求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升級。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確保中國碗里裝更多中國糧,而且要裝更多中國優質糧,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維護種糧農戶收益,提升糧食質量,新疆組建了小麥、玉米等產業技術體系,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品種+專家團隊”包聯指導制度,形成產學研、財政金融科技于一體的糧食生產保障機制。近年來,新疆每年都會分作物、分區域發布主導品種,引導農戶種植優良品種。2024年,新疆發布了26個小麥、33個玉米主導品種,從源頭解決糧食增產和質量的“芯片”問題。
在糧食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環節,越來越多新疆農戶、企業開始向綠色健康無污染的高端方向發力。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腰站子村,當地按照“全域綠色、部分有機”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以有機農產品深加工為紐帶,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
2009年,在村兩委帶領下,腰站子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將村里3.5萬畝土地逐步流轉經營,統一管理。2017年,合作社成立公司,嘗試農產品深加工生產銷售,著手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如今,“腰站子”品牌的有機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雜糧等幾十種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上日益走俏,腰站子村的土地流轉經營模式,也從本村拓展到了新疆各地。
農人說,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走一條延鏈增效、向精向高的發展之路。當下,新疆已將糧食和食品加工產業作為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納入新疆“十大產業集群”統籌謀劃,推進糧食產業生產、加工、流通、存儲和消費及品牌建設一體化發展,在增產的同時更充分地實現多環節增值,帶動農民全面參與產業集群產業鏈建設分享增值收益。
2023年,新疆正式發布《自治區糧油產業集群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進一步加快糧油產業集群建設,預計到2025年年底,糧油產業集群增加值達到400億元,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大力提升糧油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水平、提升園區集聚發展能力、健全完善糧油倉儲物流體系……新疆正從原料生產、企業培育、產業鏈延伸、品牌建設等維度同時發力,推進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產品升級,持續提升優質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水平,引領糧油產業發展邁向更高端。“新疆好糧油”金字招牌持續擦亮,守護舌尖上安全的“新疆品質”正在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舞臺。
(記者李自良 茍立鋒 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