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日期間大魚大肉、黑白顛倒,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破,節后身體可能就好“鬧脾氣”,最常見的就是“上火”。不過,我們在給身體“滅火”之前,先要搞清“火源”到底藏在哪兒。
其實,一年四季的天時變化,對于人體自我調節生理機能有著重大影響。人們過多進食辛辣、油膩,如熱氣騰騰的火鍋、大魚大肉等,或暖氣使室內環境比較干燥,都易發生“上火”。中醫認為,上火屬于熱證范疇,是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從而身體出現的熱性癥狀,例如口干口苦、咽喉痛、口腔潰瘍、小便黃等。總的來說,上火可分為“實火”“虛火”兩類,根據其臨床表現來進行辨證,常見為“肺火”“胃火”“心火”“肝火”。我們可以通過口服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的代茶飲或藥膳,也可用穴位按摩等方法,調整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去火”的目的。
今天,中醫就根據人體“上火”的不同表現,推薦一些實用的“去火”代茶飲、藥膳及按摩穴位。
清肺火
肺火多因燥邪傷肺引起,常見表現為咳嗽,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出,咽干鼻燥,咽喉癢痛,舌尖紅,苔黃,脈浮數或細數。
代茶飲
桑葉6克,北沙參6克,浙貝母3克,淡豆豉6克,蘆根15克。該方可宣肺潤燥。
若口干明顯,可選方如下:青果3個,石斛9克,菊花6克,麥冬9克,蘆根15克,桑葉9克,竹茹6克。
若咽喉不適明顯,可選方如下:桑葉6克,麥冬6克,牛蒡子12克,玄參9克,薄荷(后下)6克,太子參9克,甘草3克。
藥膳
●五汁飲
食材:梨汁、荸薺汁、藕汁、麥冬汁、鮮葦根汁各適量。
制法:上五味攪勻,不拘時,涼飲。
●玉參燜鴨
食材:玉竹、沙參(各)50克,老鴨1只,調料適量。
制法:老鴨清理后放砂鍋內,放入沙參、玉竹后加水武火燒沸后,文火燜煮,放調料。
穴位按摩 手三里穴,定位時,曲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具有疏風清熱的作用。正坐,屈肘成直角,前臂貼在腹部,另一手拇指指腹垂直按揉,以出現酸痛感為宜,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分鐘。
清胃火
胃火多因腸胃食積引起,常見表現為口中酸臭,胃脹或腹脹,食欲不佳,大便不暢,排氣臭穢,舌苔厚膩,脈弦滑。
代茶飲 炒山楂9克,焦神曲9克,法半夏6克,茯苓9克,萊菔子6克。此方可消食導滯。
若口干、食欲不佳,可選方如下:北沙參9克,玉竹6克、生地黃12克,山楂9克,山藥15克,烏梅9克,白芍9克,甘草3克。
若胃痛煩躁,可選方如下:柴胡6克,當歸9克,郁金9克,丹參9克,烏藥9克,川楝子6克,黃芩9克,百合15克。
藥膳
●萊菔子粥
食材:萊菔子15克,粳米100克。
制法:炒萊菔子磨成粉,粳米洗凈,與萊菔子粉一同放入鍋中,加水武火燒沸后,文火熬粥,溫服。
●石斛甘蔗飲
食材:鮮石斛、北沙參(各)15克,玉竹、麥冬(各)12克,山藥10克,甘蔗汁250克。
制法:前五味水煎取汁,合甘蔗汁攪勻飲用。
穴位按摩 上巨虛穴,定位時,位于犢鼻下6寸,當足三里穴與下巨虛穴連線的中點處,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具有理脾和胃、疏經調腸道氣機的作用。按摩時,食指和中指并攏伸直,中指指腹置于穴位上,食指指腹置于穴位旁邊,兩指同時用力按揉穴位,以出現酸脹痛感為宜,每日3次,每次5分鐘。
清心火
心火多因陰虛火旺引起,常見表現為心煩,急躁,口干口渴,潮熱盜汗,睡眠差,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代茶飲 生地黃9克,太子參6克,麥冬6克,五味子3克,酸棗仁6克。該方可滋陰清熱。
若多汗,可選方如下:桑葉6克,五味子3克,荷葉6克,生甘草3克,淡竹葉3 克,生牡蠣10克(先煎)。
若身熱心煩明顯,可選方如下:金銀花9克,連翹9克,薄荷(后下)6克,淡竹葉3克,麥冬6克,柏子仁15克,甘草3克。
藥膳
●梨渴粥
食材:梨3個,粳米50克。
制法:將梨切片,水煮去渣,加入粳米煮粥。
●銀耳蓮子羹
食材:銀耳20克,白蓮子50克,雞湯、料酒、蔥、姜各適量。
制法:將白蓮子洗凈,姜蔥洗凈切好。銀耳發透揉碎,裝入碗中,加雞湯后大火蒸2小時,放入蓮子、姜、蔥、鹽,再蒸40分鐘后取出。
穴位按摩 少府穴,定位時,位于橫平第5掌指關節近端,第4、5掌骨之間。具有清心火,行氣活血的作用。按摩時以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以出現酸痛感為宜,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分鐘。
清肝火
肝火多因肝氣郁結引起,常見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胸悶,胃脹,心煩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代茶飲 柴胡6克,白芍9g,梔子3克,玫瑰花6克,澤瀉6克。此方可以疏肝瀉熱。
若心煩氣躁明顯,可選方如下:梔子6克,當歸9克,白芍9克,牡丹皮12克,黃芩9克。
若生氣后胸悶脅脹明顯,可選方如下:牡丹皮9克,梔子6克,甘草3克,當歸12克,茯苓9克,白芍12克,白術9克,柴胡9克,薄荷6克(后下)。
藥膳
●芹菜粥
食材:芹菜100克,粳米250克。
制法:將芹菜洗凈切碎,與粳米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武火燒沸后,轉文火熬煮成粥。
●珍珠母粥
食材:珍珠母120克,粳米50克。
制法:將珍珠母洗凈,置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留汁待用。粳米淘洗干凈,放入珍珠母汁中,再加適量水,熬煮成粥。
穴位按摩 太沖穴,定位時,位于足背側,當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具有疏肝瀉熱、清利頭目的作用。陽陵泉穴,定位時,位于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活絡的作用。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以出現酸脹痛感為宜,每日3次,每次5分鐘。
小貼士
寒熱兩平衡 身體喜歡你這樣做
寒熱平衡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環節。關鍵是要在諸多信息中梳理出適合自身的養生方法,正確地分清寒熱,調理寒熱,才可以為維持身體健康、防病治病提供幫助。日常生活中,需養成以下健康好習慣:
注重食物的多樣性 粗糧和細糧搭配,多吃水果蔬菜和薯類,能夠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減少烹調用油量,吃清淡少鹽的膳食,避免攝入過多的肉類和油炸、煙熏、腌制食物。
合理且適量的運動 能夠改善脂質代謝,改善腸道菌群結構,幫助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 作息規律、勞逸結合,營造易于入睡的居室環境,睡前放松心情,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有助于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保持良好情緒 避免長期生活在抑郁、憂郁或恐懼狀態下,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感受自然、享受音樂等調整的方法與情緒達成和解。
本組文/王婷婷(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