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陶輝 通訊員 郭斯)9月12日下午,黃岡市舉辦全市強縣工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以推進城市產業“雙集中”為主題。黃岡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黨組書記、局長 尹小軍介紹,黃岡圍繞聚人口、強規劃、優功能、補短板等重點任務,轉變城市建設方式,堅定不移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全力促進城市集中高質量發展。
精準施策,引人進城
尹小軍說,黃岡市通過實施安居獎補、突出教育牽引、創新就業服務等舉措引人進城。
——實施安居獎補。我們優化出臺綜合民生政策,以政策支持激活就地城鎮化需求,以人口集中帶動產業集聚和城市功能提升。今年1-8月份,全市完成購房獎補兌現13526套,其中農民群體(返鄉人員)10978套,占比81.16%,帶動3萬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安家。預計帶動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54萬㎡,同比增幅7.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帶動出讓土地34宗、1826畝(不包括國有平臺),成交總價25.81億元,扣除征遷、土地平整等綜合成本,實現凈收益18.09億元。
——突出教育牽引。我們突出以教育為核心的優質公共服務,引導人口集聚。依托黃岡中學品牌效應,與中央企業合作在城市新區投資建設黃岡二中,一期已經開學,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已入學師生2900人,其中外地生源2180人。加上職業院校、義務教育學校擴招,黃州城區今年新增就學人口8300人,預計拉動人口增長1.3萬人。黃梅縣以城南新區為重點,在原有4所學校的基礎上,將1所鄉鎮高中整體遷入,同時配建5所學校,形成“高初小幼”全學段教育矩陣;今年秋季開學,該片區新增學生2500人,預計帶動人口進城5600人。
——創新就業服務。我們對內統一服務管理、定制化技能培訓,對外統一承接業務、分類勞務派遣,為就業創業打造良好環境。全市成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9家,出臺黃岡市促進“家門口”就業12條,制定“家門口”培訓工作計劃,支持大學生留黃和返鄉創業,促進在外務工人員和有意愿進城農民市內就業,截至8月底,全市在群眾家門口培訓共18137人,全市新增高校畢業生來黃就業創業7498人,新增返鄉創業6235人,發放就業補貼7123.5萬元。
規劃統領,品質興城
尹小軍說,構建完善規劃體系。搶抓“多規合一”建設契機,以戰略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為支撐,形成分級分類的規劃體系,全方位落實“雙集中”戰略要求,全市層面積極推進15項專項規劃編制,加強與戰略規劃的上下傳導,各類專項規劃的左右貫通,不斷完善全市規劃體系。
同時,編制重點區域規劃。市本級編制完成了重點開發區域的《鄂黃長江大橋東側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明確了片區功能定位、規劃用地布局和開發時序。指導黃梅開展了《黃梅縣城南片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黃梅縣城西片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各縣市區分別開展縣城重點發展區域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完善各類規劃成果。指導黃梅縣修編城南、城西2個片區控詳規,深化細化老城區、小池江北工業園2 個區域控詳規,市本級推進城區控詳規修編全覆蓋,形成城西、城東、白潭湖、老城區、西湖等片區控詳規,出臺 《黃岡市中心城區重點地段城市設計與特色風貌色彩專項規劃》等規劃,做深做實風貌管控、公共基礎設施、交通體系、藍綠體系、水安全等專項規劃,充分發揮統籌規劃、規劃統籌作用。
補強短板,為民建城
尹小軍介紹,黃岡市推進城市重點區域建設。各縣市區根據城區人口集聚、城市空間結構、土地集約利用等特點,研究確定了城市重點建設區域。比如:麻城市重點建設文教新區6.48平方公里區域,團風縣重點建設楊叉湖片區3.81平方公里區域,市本級重點推進加快大橋東片區建設。
同時,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謀劃城區供水設施更新改造項目,計劃改造47公里老舊供水管網、206個小區二次供水泵房,項目投資5.36億元,已到位國債資金1.4億元,爭資爭項規模位居全省前列。加強城市道路網建設,市區啟動黃婆汊路西延線、中環路跨三臺河橋等5條斷頭路打通工程,各縣市共打通斷頭路41條。開展“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7月底全市已新建或維修城鎮路燈3602盞,完成率占省定任務的450.3%。打造城市重要節點,市區重點推進新港北路、明珠大道、赤壁大道等“四路一環”和106國道、黃州大道北段、沿江大道、黃岡東站西站沿線環境整治。加快“城市窗口”建設,黃岡東站新增停車泊位200個,黃岡西站站前廣場按時交付使用。
此外,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加快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024年401個老舊小區全面開工改造,已完工101個。全市已建設完整社區28個,計劃年底前建設39個,覆蓋率將達33.5%,市區覆蓋率將達46.15%。以“小切口”來改善“大民生”,制定《黃岡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實施方案》,全市已加裝電梯423部。加大東坡赤壁、文廟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力度,全市完成313處新增歷史建筑確定掛牌工作,數量居全省第二。
另外,優化公共服務配套。發揮醫院“人口穩定器”作用,推進醫共體改革,市縣分層推進三甲醫院、三級醫院建設,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新建體檢中心、腫瘤科、核磁共振樓,讓市民最大限度少跑腿、實現家門口就醫。提升城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將符合條件的閑置校舍、醫院、商鋪等改建成養老服務設施并開展養老服務,英山縣將老婦幼保健院改建英山縣康養產業發展中心、老中醫院改建為畢昇養老綜合體,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全市累計完成改造1242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