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錚 通訊員 盧田中)12月19日,記者從咸安區獲悉,今年以來,該區以官埠橋鎮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專項工作為契機,為切實做好自然資源部國家試點工作,針對該鎮轄區內的9個行政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51宗林地,組織開展林權地籍調查工作。
相關工作依據鄉鎮申請,自然資源部門與林業部門緊密配合,創新引入傾斜攝影測量+實景三維等測繪新技術,現已完成湖場、雨壇垴、張公廟等3個村發證工作,實現了在一本不動產權證書上記載多宗林地的適用情形、技術方法及登記模式。
通過結合高新技術,歷經數月系統研發,不斷攻克難點,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技支撐,創建地籍調查新模式
咸安區下轄13個鎮(鄉、辦),自2014年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以來,該區以1981年穩權發證為基礎,納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的林地面積88.6萬畝,涉及地塊27662宗。
現已完成林改確權面積76.7萬畝,已登記發證21498宗,確權登記率達86.57%。但仍有11.9萬畝林地共計6164宗,還需確權登記。
咸寧市咸安區官埠橋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延伸的低丘陵地帶,版圖面積16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占15萬畝。
由于該鎮行政管轄區域廣、林業資源規模分散,且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導致相關權利人常常無法抵達現場準確指界,致使集體林地權屬界定,極大增加了權屬界定與林權登記難度。
記者了解到,咸安區充分利用現代高新科技手段來提升工作效率。按照新地籍調查規程標準,融入“數字咸安”(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創建,充分利用無人機航攝技術到現場開展林權地籍測繪調查,航拍出林地實景高清影像圖層后,形成“三維地籍”工作底圖,為開展林權地籍調查工作實現室內指界賦予了新技能。
同時,引根據相關文件要求,將采集到的航拍林地實景高清影像圖層,通過套合1:2000地形圖、基本農田劃定圖、生態紅線圖、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等數據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并進行地類區分和林種分類,再通過CASS軟件制成三維影像模型,為在實現林權地籍調查賦予了新功能。
根據新地籍調查規程有關規定,將制成的實景三維影像模型在室內鏈接大顯屏進行展示,經交界雙方權利人到場指認、確定山體分界的具體位置及界線走向后,技術人員將根據雙方指認的界址界線現狀繪制出準確無誤的宗地圖,為實現室內指界認定賦予新動能。
精準發力,建立規范管理新理念
在林業“三定”時期,原山林權證僅是“一紙證書”,單憑記錄填證,無任何佐證。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期,當時電腦因尚未普及,只有紙質圖件,數據信息基礎非常薄弱。
對此,咸安區立足實際,采取以“內業為主,外業為輔”等方式,由鄉鎮(街道)牽頭負責召集相關部門技術人員,由當地村委組織村組負責人、相關權利人及相鄰利害關系人等開展地籍調查。
針對原登記成果須補充調查的,為避免重復調查,充分利用原登記成果,在室內借助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實景三維模型等高清影像通過大顯屏展示,由雙方現場指出界址界線、正確填寫林地林權核查登記表及地籍調查表等資料,經村組負責人、權利人及相鄰利害關系人等相互確認簽字后,再上圖入地籍庫。
針對面積小(5畝以下)而無法在地形圖勾繪的,采用GNSS-RTK(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實時動態定位儀)或林調通等測量儀器到實地完成測量生成宗地圖層、實地指界認定、正確填寫林地林權核查登記表及地籍調查表等資料,經村組負責人、權利人及相鄰利害關系人等相互確認簽字后,再上圖入地籍庫。
針對地籍庫中對原人工勾繪的圖層進行數據轉化后虛擬落宗的矢量圖層與實地不符、坐標系和比例尺導致誤差的情況,采取內業與外業相結合,先用GNSS-RTK或林調通等測量儀器到實地進行精準定位生成新圖層,借助數字正射影像通過大顯屏展示,由雙方現場確認界址界線、正確填寫林地林權核查登記表及地籍調查表等資料,經村組負責人、權利人及相鄰利害關系人等相互認可簽字后,再上圖入地籍庫。
針對林地位置偏僻、區域覆蓋面積廣、地形地貌復雜等導致無法準確指界的,先用無人機進行實地航攝,再用CASS軟件制成實景三維影像模型,通過大顯屏展示,由雙方確定界址界線、正確填寫林地林權核查登記表及地籍調查表等資料,經村組負責人、權利人及相鄰利害關系人等相互認可簽字后,再上圖入地籍庫。
此外,將相關圖層與自然資源一張圖疊加套合實現并聯,確保界址界線清晰直觀、權屬地類無交叉重疊。
精進臻善,不斷創新服務促提升
為確保在林權合同簽訂之前完成地籍調查工作,按照最新地籍調查規程技術標準,咸安區不斷創新服務舉措,建立了主動式地籍更新長效機制。
據悉,咸安區將原單一的地籍圖層調整劃分為:林地使用權(含國有和集體自留山)、林地承包經營權(為集體責任山)及林地經營權(含集體自主經營和流轉經營)三種類型,便于日常管理和維護。
原登記成果與現行法律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數據整合建庫的路徑方法,制定了咸安區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容缺辦理工作制度,實時做好與后續登記業務的銜接。
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測量技術單位,為林業經營主體和林農提供全免費的地籍調查服務。
歷經數月的摸索實踐,咸安區通過開展林權登記規范標準化建設,地籍調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過創新引入傾斜攝影測量+實景三維等測繪新技術,實現在室內通過實景三維影像模型開展地籍調查指界,改變以往林權地籍調查“圍山打轉、耗時費力”簡陋做法,變成“站著不動、山隨指動”便捷高效新模式,其精度準、質量高,有效破解了山高林密、坡陡路險,現場難以指界測繪等難題。
在與技術支撐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咸安區率先實現了在一本不動產權證書上記載多宗林地的適用情形、技術方法及登記模式。通過手機掃描證書上的二維碼,即可看到林地實景三維影像動態模型、權屬信息、界址界線、面積范圍等關鍵性信息,便于權利人及時查看核實其準確性,大大提高了林權登記效率。
通過優化辦事流程,在部門之間建立了良好的聯動機制,對林權登記存量數據整合達到了“一個平臺、一套數據、一張圖”的效果,為有序開展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夯實了基礎,全面推行“一事聯辦”、“全程網辦”服務,經林業部門完成林權合同審核后推送至登記部門,以“一件事一次辦”目標,實現了全省首本“實景三維影像模型”林權不動產權證書。